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绍兴日报、绍兴晚报报道全国医德标兵、永利集团官网优秀校友——王锡江

2013年10月28日 00:00  点击:[]

40多年坚守深山,全国医德标兵王锡江的梦想是——
做乡亲们的健康“守护神”
   这条上山给村民治病的山路王锡江走了40多年。 (通讯员 张良锋 摄)
(2013.10.19.绍兴日报记者 钟兰花)
大山深处,他坚守了40多年,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背上的药箱始终没有放下。
  他叫王锡江,新昌县小将镇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旧坞片辖区有旧坞、平山、结局山、里家溪四个行政村,面积26.6平方公里,总人口2600余人,今年65岁的王锡江是唯一常驻服务站的医生。
  40多年,15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用脚步丈量着26.6平方公里的崎岖山路,为乡亲们送去健康。即便已经退休,他依然默默地坚守着:“我是医生,我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为他们的健康尽力。”
  前不久,王锡江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全国医德标兵”荣誉称号,是绍兴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个人,浙江省仅3人上榜。
  村民眼中的他 —— 王医生医术高、态度好,有他在,我们就放心了
  从绍兴市区出发,花了将近3个小时,转过一重又一重的山,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群山包围中的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
  卫生站里,王锡江刚刚为病人看完病,正背起药箱,准备上门探访患有慢性病的老人。
  村里多是留守老人,一路走去,不时有村民亲切地跟他打招呼:“王医生,又出诊去了?”
  “嗯,我去看看老吴。你有高血压,天凉了多穿点衣服,记得按时吃药啊,过几天再来量一下血压。”
  ……
  王锡江心里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谁有高血压,谁心脏不好,他都了如指掌,看到谁就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路不厌其烦地叮嘱着乡亲们,王锡江终于来到了此次要探访的吴正云家。看到王锡江,70岁的吴正云眼睛一亮:“王医生,我今天觉得有点不舒服,正想去找你,没想到你就来了。”
  “别着急,我先检查一下。”王锡江一边安抚着吴正云,一边手脚麻利地为吴正云量了血压、测了心跳,“血压还是有点低,我给你配点药吧,过几天我再来看你,有事儿就打我电话好了。”
  “年纪大了,去镇上卫生院不方便,有王医生在,我们就放心了。他不但医术高,而且态度好。”吴正云告诉一旁的记者,“我去年4月的时候生了支气管炎,晚上躺下后越来越难受,只好到王医生家里把他叫起来,他一句抱怨也没有,给我仔细地看了病,又在一边守着我挂好盐水,那时已经是半夜快一点了。”
  探访好吴正云,王锡江又走向下一家。这次是离卫生站最远的上陈山自然村,有10多里路,王锡江的电动自行车只能骑到结局山村,剩下的山路只能步行,走半个小时才能到。
  作为一名社区责任医生,王锡江主要承担的是旧坞、平山、结局山、里家溪四个村的健康指导、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四个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共有558人,他们的健康状况是王锡江关注的重点,时常上门探访。而村民们偶有头痛发热,都会找出王锡江的便民联系卡,打电话给王锡江。每回接到电话,王锡江总是及时出诊,从不多耽搁一分钟。“远一点的村,路上要一个小时,再耽搁的话,怎么向病人交待?” 王锡江说。
  妻子眼中的他 —— 有人打电话他都随叫随到,村民的健康是他最大的心愿
  “每天他都一大早起来洗好衣服,然后出诊,家里就靠姐姐照顾我。”王锡江的妻子王苗娟曾经中过风,至今左边手脚不利索。
  那是2001年,王苗娟不幸中风,左半边手脚完全麻痹,且卧床不起。半夜,结局山村的村民打来电话,说有一位胃癌病人突然出现疼痛症状,需要王锡江出诊看一看。面对中风的妻子,心里牵挂着病人的王锡江最后竟然咬咬牙,把妻子锁在家中,头也不回地踏上出诊的路。
  “有人打电话来叫他出诊,他都是随叫随到的。”王苗娟说。
  10月7日早上5点半,黄婆山自然村的村民石增产打电话给王锡江,说是发高烧,想让他去看一看。王锡江马上起床,整理好药箱,骑上电动自行车就出发了。正值强台风“菲特”肆虐,王锡江没骑多久,就遇到了暴雨。路上一个人也没有,连车也碰不到一辆,小溪里的水暴涨。王锡江艰难地赶了十来里山路,终于到了病人家里。诊断病情,挂上盐水,一直到上午10点,王锡江才忙完。
 眼看大雨不停,病人家里请王锡江吃过午饭再回去。这时,又有电话打来,原来是结局山村的一个晚期癌症病人王婆婆,因疼痛难耐向王锡江求助。王锡江二话不说,立即冒着大雨又赶了10多里路到了王婆婆家,给她输了液,缓解了她的痛苦。“连着两个月,王锡江每天都要上门去给王婆婆输液缓解痛苦,一直到前几天她去世。”王苗娟告诉记者,“他常说,人家信任他,哪怕路再难走也不能回绝。”
  从卫生站到小将镇卫生院有将近20里路,散布在各山的一些自然村就更远。到镇上不方便,村民们生了病首先想到的还是王锡江。“以前他晚上经常要出诊,有一次一个晚上就出了三次诊,先是平山那边的病人打电话来,然后是结局山的病人找他,还没等他下山回家,黄婆山又有病人打电话找他。等他回来,天都亮了。现在年纪大了,晚上出诊吃不消了,我不让他出去了。”王苗娟心疼地说。
  “他当了那么多年医生,从来没有存款,连给我看病的钱也要借。以前山里人穷,一些乡亲来看病的时候兜里没钱,他也不计较,说以后再说,时间长了,人家忘了,他也从不提起。他说,都是乡里乡亲的,哪家没有个困难呀,我也有困难的时候,也是亲戚朋友帮着才走过来的。”王苗娟告诉记者。
  领导眼中的他 —— 40多年默默工作不提要求,扎根深山从不言悔
  “王医生是科班出身,又有事业编制,但他从不提要求,40多年坚守在山区医疗服务岗位上。”小将镇卫生院院长蔡浩军说。
  王锡江是小将镇里家溪村人,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志要为人民服务的王锡江,1968年就当上了里家溪村的“赤脚医生”,在接受了6个月的培训之后就开始在乡村给人看病。他每周都要去大山深处采些中草药回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和痢疾。由于对中医、西医都有了解,来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1971年,王锡江作为定向培养的“赤脚医生”,进入绍兴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72年卫校毕业后,王锡江回到了当时的结溪公社卫生院工作。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政治素质,短短一年时间,王锡江就崭露头角,担任起卫生院院长。
  1992年,原结溪卫生院被撤并为小将镇卫生院旧坞分院,王锡江仍担任负责人一职。也就是从那时起,卫生站所开始自负盈亏,王锡江的养老保险、工资待遇等,都要靠卫生院的业务收入来弥补。可山里的卫生院毕竟不比县城的医院,每天最多也就是挣个二三十元,这点钱在缴纳养老保险金后已经所剩无几。有人替王锡江算了一笔账,从1992年起到2005年改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王锡江除每年拿到一笔1400多元的防疫保健经费外,其他的都要靠自己挣。
  “即使这样,王锡江从来都没有向上级部门提过调动工作的请求。在山村工作,他不但得不到高的职称,就连基本的养老保险也得自己交,但他一直无怨无悔,默默地工作着。其实,论学历,论资历,他如果在县城医院工作的话,现在至少已经是副主任医师了。”蔡浩军说。
  早些年,卫生院里除了王锡江还有几名医生。后来,同事们走的走调的调,最后只有王锡江一人依然坚守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山里清苦,年轻人不太愿意来啊!”蔡浩军说。
因为找不到接班人,王锡江退休后被返聘,仍然坚持行走在山路上,给乡亲们送去健康。“现在,就是下村走山路的时候感觉有些吃力,可只要没有人顶上来,我就依然会坚持下去。”王锡江说。
大山深处,走来最美“村医”
—— 记全国医德标兵、新昌县小将镇旧坞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王锡江
  核心提示: 42年,15000多个日日夜夜,一个人,一只药箱,日复一日行走在同一片大山里,这就是王锡江的人生。作为1972年就接受过正规医学训练的事业编制医生,他原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但他留了下来,在大山深处,用一个人的坚守,撑起方圆26.6平方公里村民的健康防护网。近日,他获评全国医德标兵。
(2013.10.17.-4.绍兴晚报记 者 钟宏娇 文 通讯员 张良锋 摄)
王锡江上门到村民家看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A. 台风天里,大山深处孤独的背影
  10月7日,台风“菲特”发威,绍兴启动了台风红色预警,降水量创下近40多年来的纪录,新昌境内多处洪灾暴发。
  这天早上5:30,正在睡梦中的王锡江接到黄婆山自然村村民石增产的电话,“不好了,从昨天夜里开始就高热咳嗽不止,王医师快来帮我看看。”王锡江不敢耽搁,翻身起床,匆匆吃了点早饭就出门了。
  此时,雨下得正猛,路上看不到一个人。王锡江穿上雨衣,骑上电动车就往山里赶。5公里的乡村公路,王锡江骑了近一个小时。
  给病人输完液已经是上午10:00,王锡江的手机又接到了结局山村村民王菊香家属的电话。81岁的王菊香是结肠癌晚期病人,两个月来,王锡江每天都要去她家为她输液。
  谢绝了石增产家人的挽留,王锡江匆匆赶回家,吃罢午饭又往王菊香家骑去。此时已经下起了暴雨,路上不要说行人,连一辆汽车都看不到,“路边的溪水流得像瀑布。”尽管害怕,王锡江还是骑上了他的电动车,赶到了深山里的王菊香家。
  王锡江已经65岁了。这一次出诊,他只收取5元诊查费,药品是成本价,和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样的标准,且所有的费用均需上交,也说是说,王锡江没有一分额外的收入。
  这件事的后续是,8日,王锡江出诊;9日,出诊……一直到12日,王锡江再一次赶到病人家里时,发现大门紧闭,原来病人刚刚去世。至此,王锡江已经往这户村民家里跑了整整两个月,60多个来回。
  B. 这里的不少山路,是他“走”出来的
去过了小将镇旧坞村才知道什么叫深山。15日,从绍兴驱车两个半小时,山路盘旋蜿蜒,就在记者被晃得头昏脑涨时,新昌县小将镇旧坞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总算到了。一位身材瘦削、笑容温和儒雅的老人迎了过来,他就是王锡江,身后那干净整洁的平房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接到村民求助,王锡江急匆匆踏上艰难的出诊路
  “路太远了,我一年去两次新昌县城吧。”他笑着说。大山深处的这个小站里,门前是山,门后还是高耸的山,出一趟门并不容易。40多年前,他怎么也没想到,这里就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将是他职业生涯的终点。
  1949年出生的王锡江是小将镇里家溪人,1968年起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1971年,他被推荐进入绍兴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1972年毕业后,他回到了当时的结溪公社卫生院,一年后就崭露头角,担任该院院长。
  “一开始,卫生院有七八个人,后来人就越来越少了。”小将镇卫生院院长蔡浩军介绍,结溪公社卫生院就是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前身,因为这里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老职工都想办法陆续调走了,新职工又不愿意来。最后,卫生服务站就只剩下王锡江一个人了。
  王锡江见证了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中国基层医改的全过程。中国基层医改曾经走过一段弯路,1992年,基层卫生院财政拨款没有了,卫生院需要自负盈亏。王锡江的养老保险、工资待遇等,都要靠卫生院的业务收入来弥补,可乡村卫生院不比县城,每天最多也就挣二三十元。迫于生活的压力,工作之外,王锡江只得四处兼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医生的坚持,我们的乡村医疗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绍兴市卫生局有关人士评价说。
  旧坞社区卫生服务站下辖旧坞、平山、结局山、里家溪4个村,共26.6平方公里,2000多人口。年轻时候的王锡江是方圆20多公里村民们的24小时全科医生。
  “王医生人很温和的,哪怕半夜叫他,他也会来。”85岁的村民石菊花说。
  村村通公路是最近几年的事。深山里没有救护车,没有路,也没法骑自行车,出诊只能靠脚走,最远的山里王自然村距离卫生站有7.5公里路。
  有一年,一位嫁到宁波的村民回娘家探亲,半夜里突然要分娩了。接到电话,王锡江赶紧起床,拿着手电筒就往山里王自然村赶。凭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他爬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头,走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赶到了产妇家里,帮助产妇顺利把孩子生了下来。
  26.6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2000多人,由于人烟稀少,山路崎岖,路上少有人走,时间一长就长满了野草。后来,出诊的时候,王锡江会随身带一把镰刀,一路割草开路。
  可割掉的草没过多久又铺满了道路,王锡江只好买来除草剂,每年都在出诊的路上喷洒。
  这里的不少山路,是王锡江“走”出来的。
  C. 抽屉里,压着另一本从不去动的账本
  2006年,随着新一轮基层医疗体制改革的推开,王锡江开始担任小将镇旧坞片的社区责任医生,除了坐诊、问诊,还要承担繁重的公共医疗任务,60多岁的他依然频繁行走在山路上。包括每个月给村里5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量一遍血压,检查一遍身体。
  15日,记者随王锡江出诊。“你的血压降下来了,比上次好,记得按时吃药。”量完血压,王锡江拍了拍老太太的胳膊。上级要求给村里每位常住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可不用查电脑,王锡江的脑子里就装着500多位老人的健康档案,哪个村民有什么毛病,他记得一清二楚。
  “王医生,好走啊。”一路上,不断有村民热情地招呼着。乡村里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王锡江就是这500多位留守老人最信赖的“健康顾问”。他们的案头,大都仔细收藏着写有王锡江电话的名片。
  说起村民的健康,王锡江“门儿清”,但在他的抽屉里,还压着另一本他永远不打算去结清的账本,那是他行医几十年留下的村民赊账记录。
  “那时候山里人穷,没钱看病是常有的事,怎么办?先看病再说,钱先欠着。”王锡江的脸上永远是温和的笑容。
  每年年底,除了给人看病,他还顺便收欠账,可总有人到了年底也还不上,那就搁着,“每年总有二三十笔欠账收不回来吧。”至今,他的账本上还有好几千元欠款没收回来,有一笔欠款,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这个账本,他后来再没有翻过,“不打算再收了。”
  为什么?“有的患者已不在人世了,不好再去找人家子女要账。有的人家里生活确实困难,乡里乡亲的,我也开不了口。”王锡江憨厚地笑了。
  ■ 坚守心声  山里就我一个医生  我走了病人怎么办?
  10年前,王锡江的妻子中风了,从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一双儿女在宁波工作,丈夫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她,她很心疼而无奈。和记者聊天时,她无意中说起了一件事——
  那是一名连大医院都放弃的晚期癌症病人,王锡江每天都要牵肠挂肚。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拒绝?他淡淡一笑,“人家信任你,你不好讲的。”原来,85岁的癌症患者对县级医院的医生说,“我要回去,我们村里也有很好的医生。”
  王锡江风雨无阻,每天去给病人输营养液、止痛液,他的存在,对病人是一种安慰。
  43年,从毛头小伙子,到花甲之年,王锡江为什么不走?他说,“每个人看到我都很尊敬我,我开不了口的。”
  想走的心不是没有过,他也曾梦想过大山外的天空,可他走不了,因为他是这里唯一的医生,村民们需要他。
  小将镇卫生院院长蔡浩军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有正式事业编制、受过科班训练的资深医生,王锡江从来没有强求领导将他调离大山,甚至也没有精力为自己谋求更高的职称,至退休时,他仍是一名初级医师。村民的需要,就是他最大的价值。
  2009年,王锡江退休了,因为找不到接班人,他被返聘。“只要有需要,只要干得动,我会一直做下去。”王锡江说,他会守护着他的父老乡亲们,直到新的接班人到来。

上一条:原绍兴卫校医302班校友相聚母校 下一条:永利集团官网举行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仪式

关闭

版权所有:304.cam永利集团(官方认证)-登录入口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
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
绍医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