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同学们假期的生活,
调动医学生对国家、人民、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思索,
强化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接下来团委宣传部每周都会给大家推荐国内外的优秀影视作品,
给大家带来视觉的盛宴和灵魂的反思。
鉴于如今国外内疫情形势
一些相关于种族的言论又开始尖锐了起来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部电影
再次感受人性的温度
#电影简介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雷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古典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等诸多奖项,以及第65届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托尼:他来自意大利,原本是科帕酒吧的一名酒保,因酒吧装修而暂时失业,机缘巧合之下,被人介绍给雪利博士,成为雪利博士的外出巡演的专职司机。托尼在外是一个地痞流氓的形象,而回到家却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这样巨大的反差萌,也让托尼这个人物显得格外可爱。
雪利博士:孤傲的黑人音乐家,有极高的音乐造诣,过着奢华的生活。即将去美国南部开始巡演的他需要一个“问题处理专家”,于是和托尼展开一段欢笑与成长之旅。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男主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混迹夜总会的白人老炮儿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肤色和文化修养上的反差,在旅途上自然产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绿皮书》是一部充分运用差异来营造戏剧张力的作品,从表现上看电影所一展的是在美国上世纪六 十年代,在种族歧视仍旧根深蒂固的南美,作为主顾的黑人钢琴家唐与白人司机托尼,两人在旁人眼 中身份错位的差异,但更深入的则是黑人钢琴家在自我身份上认知的矛盾。是白人托尼,他眼中对黑人固有偏见的转变。
对于受雇于唐的托尼,他在伊始从骨子里是歧视黑人的,这一点电影透过伊始他丢掉黑人喝过水杯的镜头便淋漓尽致的展现而出,但迫于生计,他又不得不接下了这一工作,而对受过高等教育,衣着考究的唐,他的差异在于,他一方面渴望真正融入上流社会,但他却不得不在南方按照“绿皮书”中所示的住在供黑人居住的旅馆,可在这里他与自己的黑人同胞又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黑人争取更多的公平,所以才冒着危险开始了这段本没有必要的南美之旅。
电影也正是借这段旅程,赋予了两个人物以充沛鲜活的形象,从小接受优良教育的唐,他在托尼面前展现着自己过人的音乐天赋,也帮助托尼在为妻子的信中写出甜蜜的爱语,唐的一切都在改变着托尼对黑人的固有认知,而也是在这段旅程中,托尼为唐放着他从未听过的黑人音乐,为他买从未吃过的炸鸡,在两人彼此相处的过程中,唐也逐渐认识到了什么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在电影开始,身着华袍,坐于王座上的钢琴师对自我的认知其实是迷茫的,正如他在电影中所爆发的情绪,既不够“黑”,也不够“白”,更不够“Man”,才华与金钱在彼时美国的不少地方并不能为他换来尊严,面对无处不在的歧视,他在托尼身上学到的是勇气,从为了上厕所折返酒店到自我尊严的保护,到对拒绝自已用餐餐厅的拒演,再到最后开心的在黑人餐厅演奏起爵士乐,在旅程终点收获的是焕然一新的自己。
《绿皮书》是一部反种族歧视的杰作,但比歧视更可怕的其实是自我歧视,只有脱出自我歧视的涡流,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绚丽多彩。在电影黑与白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人性原则的坚守,更是无惧改变自我的勇气——不要让歧视蒙蔽了你的双眼,不论是对他人,还是自己。
“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因为他们都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光有天分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父亲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都要百分之百地做,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饭的时候要像最后一顿”
“暴力永远不会取胜,保持尊严才会取得真正的胜利”
……
即便抛开种族歧视的主题,这些台词也能触动大洋彼岸的我们,这也许就是电影主人公无畏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对人性原则坚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