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教研科

    高教视界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正文

    深刻把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意蕴

    发布日期:2022-05-28    点击次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从九个方面就“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安排,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开启。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双一流”建设既是时代强音,也是时代命题,关乎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做好这一时代答卷,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和把握“双一流”建设丰富而深刻的时代意蕴。

    “双一流”建设坚持的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遵循。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建设“双一流”,办学方向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双一流”建设的实践沃土是中国大地,“双一流”建设的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些重要论断,是“双一流”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脱离了扎根中国大地这个最大实际,脱离了思想真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双一流”建设就丢失了办学方向,很难在办学实践中取得成功。因此,“双一流”建设要坚定正确方向,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遵循,加强党对“双一流”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双一流”建设行稳致远。

    “双一流”建设服务的是国家战略,必须牢牢把握心怀“国之大者”这个政治站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若干意见》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新方位、新使命、新要求。这个新方位、新使命、新要求就是要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迈向教育强国的步伐。“双一流”建设服务的是国家战略,不是一般战术;解决的是国家急需,不是一般事项。因此,“双一流”建设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心怀“国之大者”这个政治站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通过“双一流”建设这一战略部署,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人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也就是说,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着力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进而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双一流”建设瞄准的是世界一流,必须牢牢把握一流标准这个世界眼光。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双一流”建设所承担的更是开创未来的使命。《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根据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有关数据信息,“双一流”建设高校已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了世界前100强、一批大学的一流学科进入了世界大学学科前100强。步履虽艰,行者将至。面向2030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奋斗目标,“双一流”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一流标准,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对此,我们既要充满教育自信,又要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做新征程的奋斗者和开拓者,在不同领域和方向继续坚持特色、提升优势,争创更多世界一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双一流”建设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要素,人才资源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显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人才的源头活水在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镇,“双一流”建设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和人才培养供给不足问题,更加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担当,主动对接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为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目标发挥主力军作用,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原创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所有:地址:绍兴市城南大道900号 | 电话:0575-88345054 | 版权所有:304永利集团官网入口教研科